2025年10月22日晚,读者协会成员们相约图书馆活动室,在《活着》的字里行间中,开启了一场关于生命、苦难与承受的温暖对话。

在主持人寻老师的引导下,大家首先共同回顾了小说中福贵跌宕起伏的一生时间线。从地主家的阔少到历经亲人逐一离世的孤寡老人,这条清晰的时间脉络,不仅帮助大家重温了故事骨架,更让大家直观地感受到历史洪流中个体命运的渺小与无常。
随后,交流会进入了创作背景探源环节。余华小说自序中提到,他的创作灵感竟源于一首美国民谣《老黑奴》。歌曲中”用最平静的语调讲述最残酷故事”的巨大反差,深刻地启示了余华:文学的力量不在于渲染苦难,而在于展现人如何”承受”苦难,并与命运达成和解。这一背景分享,让大家豁然开朗,深刻理解了《活着》那种克制而深沉的叙事风格由来,以及福贵这一中国版”老黑奴”形象得以诞生的契机。
在”人物自述猜谜”环节,同学们通过特征描述,竞猜小说中的各位角色。这一互动形式也活跃了现场悲伤沉重的气氛,更促使大家从不同角度重新审视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与命运轨迹,加深了对人物群像的理解。
本次交流会核心部分聚焦于”《活着》的六大主题”探讨。围绕“活着的本质”“历史的尘埃”“生命的坚韧”“亲情的温暖”“无常与承受”以及“孤独永恒”这六个维度,大家结合文本与自身感悟,展开了热烈而真诚的分享。有同学提及,曾将福贵的故事当作真实经历讲给家中长辈听,竟引发了长辈的深切共鸣与感慨。这一真实案例生动证明了,《活着》所探讨的,绝不仅是一个虚构的文学故事,更是跨越时代、直击人心的普遍生命体验。此外,也有同学提到了故事本身所蕴含的某种“荒诞性”,引发了关于命运偶然性与必然性的思辨。
最后,在“语句摘抄分享”环节,大家往卡片上认真抄录了书中触动自己的经典语句,阐述选择理由,并分享给了在场的参与者们。“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,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。””最初我们来到这个世界,是因为不得不来;最终我们离开这个世界,是因为不得不走。”等名句被反复提及。这一环节充满了温情与哲思,每一句分享背后,都是读者与作品、与自我内心的深度对话,真挚的情感流露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。
本次《活着》阅读交流会,既是一场文学作品的解读会,更是一次关于生命意义的探索之旅。它让我们看到,经典的魅力在于常读常新,而交流的价值在于启迪共鸣。读者协会将继续致力于营造深度阅读、思考与分享的氛围,期待在下一次的思想碰撞中,与各位再次相遇。